Monday, March 3, 2014

從汽車編輯到創投

我發誓,我這輩子從來沒想過我今天會寫這篇,不過過去三年內也真的發生太多「我這輩子以為不可能發生的事情」,所以既來之則安之... 我進創投產業了,但半年後也離開了。



從申請MBA開始... 喔 不,應該說從我剛開始當汽車雜誌編輯時,我的目標就是做幾年後念MBA,轉入車廠,所以在念MBA時,我的所有選擇都是以這個原則決定,比如說第一年的Innovation Summit,我就沒去,改去參加Lamborghini在Circuit Catalunya的Super Trofeo活動(當然啦,我怎麼會放棄狂呸剛上市的Gallardo LP570-4 Super Trofeo的機會?),或者狂改選修課,讓我與Mercedes-Benz China談時可以commit六個月的實習。這也意味著,我對finance方面的課程並沒有特別的注意與專精,心思大多都放在marketing跟operations方面。

當然啦,我因為某種鬼打牆的保護政策而沒進MB China/DNEA做實習,畢業後大陸車市竟然開始降溫,車廠開始減少new hire... 打亂了所有的盤算。

機緣際會中,與現在的大老闆認識並被邀請到公司的股東會議「見識」一下創投產業,沒過多久就拿到offer。

說真的,在這半年中真的學習到很多。這段時間對公司而言算是開始要很忙的時期,經歷fundraising前段作業、投資組合公司上市/M&A等。由於我的經歷算是對PR事務比較熟悉的,自然成為台北辦公室的公關代言人,想辦法把公司一些portfolio成績推上媒體,再傳遞給股東。

當然,我也有機會自己去挖掘新創公司,比如說網路紅人Jamie的Appworks Demoday就去過兩次,甚至還在Facebook上因有加拿大回台朋友去comment他朋友新創的3D列印公司而去接觸(創投的世界真的是哪裡都有可能成為新case來源啊!),而接觸到許多新的、不同的想法。

在這段期間,其實感觸最深的,是台灣還很有希望。很多時候是自己打敗自己。我們也曾有新加坡政府負責新創事業的代表來洽談,希望借由主權基金(不是淡馬錫,而是另外的政府創投資金)作為法人代表投資創投,但條件是必須將他們所投資金額全數投資於設立在新加坡的公司。雖然這些新創公司必須設立在新加坡,但創辦團隊國籍卻不設限,主要就是為了吸引有精力、有創意的人才到新加坡。同時,新加坡也設立許多對新創團隊友善的工作空間與法規,前幾天看到新加坡近年吸引創投資金在亞太各國中超越南韓,背後政府的作為功不可沒。

好吧,政府不長進,但台灣團隊倒是很出色。離職之前所看到的許多團隊,都不再是「又一個app」、「又一個手機遊戲」的新創公司,而是真正洞悉到市場上的缺口,許多也以國際市場為出發點(除了少數極度localized的服務模式以外),在整體app設計、服務流程、expansion plan等都非常出色、成熟。

另外台灣團隊出色的點,就是「適當的吹牛」。全球新創公司都必須稍微吹牛一下,但有些地方是極度誇張的,有一分說十分的吹牛,變成創投要浪費更多時間去filter。

台灣新創團隊在許多觀念上也與國際接軌,特別是隱私權這件事上。也因此,日後要擴展至國外時,所做的調整會少很多。

大陸有很多很出色的人才與團隊,但我也看到台灣並不輸。真正出色的台灣團隊,拼命程度絕對不輸其他國家的新創公司,而在新創世界中,也僅有最拼、最優秀的團隊會成功。這不是開雞排店!

好吧,那為何我離開?簡單說,這不是我愛的。我很enjoy看新創團隊,在創投看新idea的經驗與習慣,也為我下一個工作鋪路。更重要的是,在創投工作,也讓我很清楚知道我並不想在大公司工作,而想要在小一點、較為平整化的公司工作。

所以,我回到車界。簡單說,超跑、小公司,直接對老闆負責。那是我無法拒絕的條件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